今日的垤玛乡已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山乡
“一亩田园、一方原舍,回到乡村,悠然自在,觅一处幽静,择一人终老。”垤玛乡党政办工作人员钱勒王把家乡的梯田和村庄在霞光中的美丽画面发在社交平台,引来家乡在外务工人员的赞誉。
(资料图)
垤玛,一个藏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山乡,境内地形复杂,群峰起伏,沟壑纵横交错,曾被贴上“深度贫困乡”的标签。近日,记者走访这里,看看垤玛人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
山乡实现蝶变
遥远而路难行的哈尼族贫困山乡,是垤玛曾经留给人的印象。垤玛乡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且旱地多水田少,加之杂交水稻未推广种植,粮食产量低。2010年前后,全乡六成人每年得断粮3个月左右,村民填不饱肚子,一度出现行乞现象。
交通不便是导致山乡贫困的一大原因。由于距县城迤萨有109公里,且山路弯多路窄。过去群众去一趟县城要花5个多小时,即便是现在,经元蔓高速到迤萨也要花2小时左右。
“今天你走的垤(玛)因(远)公路是垤玛乡的交通大动脉,全乡95%的商品流通可从这里通过。”乡党委书记龙明海介绍。记者从昆明驱车出发,沿二级路行驶,经4个多小时行程便抵达垤玛乡。几年来,垤玛的交通发生了质的飞跃。公路提质扩建后,盘活了县内外交通资源,构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快递物流惠及全乡6个村委会。2022年,全乡进出快递12万余件,焖锅酒、茶叶、大红菌等农特产品搭上“快递直通车”远销省内外。
记者看到,一条条通往各村寨的水泥路犹如“蛛网”密布、四通八达,时值春耕时节,村民们骑上摩托车便可到田间地头劳作。垤玛已成为青山环抱、绿水相依,村舍和梯田交织在一起的宁静山乡。
宗特村的骄傲
见到张者努时,她刚从广东赶回家中20天。
她告诉记者,自己很高兴见证大学生儿子光荣参军的一幕。在垤玛村委会宗特村,儿子是第一个吃“国家饭”的人,这让张者努和丈夫张章伟感到无比自豪。
“1986年以前,宗特村30岁以上的人连个初中生都没有,但现在,村里有9名本科生了。”垤玛村委会监督委员会主任李咀沙告诉记者,这几年,全乡考上大学的学生多了起来,仅2022年,就有19人考上大学。张章伟家有两名大学生,儿子在玉溪农业技术学院读书,大女儿则在红河学院上学。
“从2018年开始,垤玛乡政府实施积极的奖补政策,考上一本、二本的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大专生奖励1000元。自2020年开始,对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龙明海介绍,对于供养大学生有困难的家庭,党委、政府也尽力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像张章伟家上学的孩子,就享受到“雨露计划”补助、助学贷款及政府奖励。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是有用的。”经历过颠沛流离生活的张章伟夫妻,对孩子的学习相当支持,全心供养孩子读书。
“现在,妻子在广东一家食品厂打工,每月有5000元收入。我身体不太好,留在家照顾孩子。”张章伟告诉记者,农忙时,他也在本地打零工,一年约有70天务工时间,每天有140元收入,日子过得有盼头。
双手创造幸福
步入垤玛村委会普玛村朱孟者家时,这个讲着普通话的38岁哈尼男子正在拖地,淡绿色瓷砖地干净光亮。刚从厦门打工返乡的他告诉记者,能住上崭新的钢筋水泥房,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我和妻子都在厦门打工,希望把正在读书的孩子供出来,再逐步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朱孟者表示,给他生活较大帮助和鼓励的是挂钩帮扶干部。垤玛村委会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树额不仅帮助解决了建房水泥26吨,还帮身患残疾的孩子联系上海的专家做了手术,孩子现在已经可以站立、走路,回归学校学习了。
“全乡有8000余人在山东、广东、福建、天津及省内各地务工,主要从事建筑行业,外出务工收入占垤玛乡群众总收入的75%以上。”龙明海说。
“外出务工收入人均约5000元,技术岗位则可达上万元。”李咀沙介绍,曼培村委会30岁的致富带头人杨志发,2013年至今在山东青岛从事建筑行业,先后介绍4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在深圳做水电工的腊哈村小组脱贫户李福沙先后带动10多位村民到外务工……李咀沙自豪地说:“2022年,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1元。如今村民们靠劳动赚钱,走上了自立之路。”
时光流转,垤玛,已不是过去的垤玛;垤玛,还是垤玛人心中的垤玛。(记者 张馨云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