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技术壁垒高等因素限制,我国长效干扰素市场长期被海外品牌垄断,本土企业市场占比较低。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长效干扰素主要生产商,占据我国市场近5.0%的份额,其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40kD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α-2b注射液(派格宾)。
(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与医疗保障的提升、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在各个省市逐渐推广和普及,国家对于基层医院的大力投入与建设,使得更多肿瘤、血液性疾病等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治疗率的提升带动对重组人干扰素的需求。综上,重组人干扰素的市场需求空间广泛,其中短效重组人干扰素适应症范围广泛,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干扰素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显示:
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晚期毛细胞白血病、肾癌、黑色素瘤、Kaposi肉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中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他曾用于骨肉瘤、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头颈部癌和膀胱癌等。也适用于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在临床的应用,肌注或皮下注射:300~500万单位/次,隔日一次,疗程4~6个月,必要时疗程可延长至9~12个月。也可用于尖锐湿疣、带状疱疹、毛细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使用的主要是α-干扰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重组干扰素与天然干扰素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作用,因此临床应用以重组干扰素为主。
重组人干扰素α1b上市20年来,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等多种病毒性疾病,以及毛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尤其是免疫反应和免疫治疗在疾病进展和防治方面的深入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病毒性疾病和肿瘤方面的价值将被不断挖掘,治疗方案被不断优化,临床适应症也在不断拓展中。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现有2000多万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00万肿瘤患者,但其中真正能用得起的患者只有1%左右。中国目前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而干扰素价格却和美、日相差无几,往往一个疗程需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因此,干扰素的使用范围仅局限在大城市、大医院。这种形势也造成了众多的干扰素生产企业在一个有效需求只有1%的狭小市场中恶性竞争。
中国干扰素市场发展现状分析2023
干扰素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它使得人们在大规模生产中获得大量活性高、疗效好的干扰素制剂团。同时现代中药研究证实知母、板蓝根等可诱生干扰素生成。因此应用具有低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低等特点的中药诱生干扰素来治疗疾病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干扰素销售厂商高达20多家,竞争十分激烈。罗氏的长效干扰素产品虽然销量下降,但是总体占比仍是市场第一。干扰素进口厂商主要是罗氏和先灵葆雅,进口干扰素剂型主要是长效剂型。
国内干扰素药物主要用于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随着疗效更好的抗病毒口服药物上市,干扰素药物销售额逐年下降,但通过分析国产干扰素药物市场变化情况,发现在国内干扰素整体市场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国产干扰素销售额却逐年增长,同时干扰素行业市场份额也逐年提升,从干扰素行业市场占比32.45%提升至65.25%。因此,未来干扰素国产替换是国产企业销售额增长点。
目前已上市的短效干扰素有重组人干扰素α1b、重组人干扰素α2b、重组干扰素α2a三种亚型,已上市的长效干扰素有聚乙二醇重组人干扰素α2a和聚乙二醇重组人干扰素α2b两种亚型。由于长效产品的单价较高,因此销售金额市场份额占比较高,2019年长效干扰素产品销售额占比合计达52%。据半衰期的长短,干扰素α可分为长效干扰素与短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而短效干扰素适用于病毒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短效干扰素适应症更广,同时,短效干扰素治疗成本低,经济性也较好,可以满足更多患者的治疗需求。
业内人士分析,干扰素价格居高不下,除了开发成本高、前期投入大等因素,主要症结还在于生产企业的恶性竞争。沈阳三生制药公司率先降价,有利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药品流通秩序的整顿,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防止药品流通中的暗箱操作。其次导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促进国内干扰素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有助于推动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催生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集团。
干扰素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干扰素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干扰素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未来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在哪?欲了解更多关于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3-2028年中国干扰素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