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宏观 >

世界资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2023-06-18 09:24:25来源:湖南日报

《史说株洲的前世今生》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论今说古,立根不随流俗转;

锦口绣心,击节只为盛世歌。

——湖南九畹书院“九思讲堂”联

读聶鑫森先生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畹书院讲坛文丛之《史说株洲的前世今生》一书,株洲的历史沿革、地名索源、经济进程、民风民俗、考古挖掘、文学艺术、名人履痕、饮食衣裳等以往似闻未闻,见所未见的影像又一次浮现在目,讲坛上那种无形的学风学脉、气息感染、精神熏陶,学习、生活、交往各种环节和细节构成的那种整体气氛,似乎都在为我打开⼀扇窗户,让我这个“老株洲”深切地感受到:

少时认为什么都不懂

读了几句书自认为什么都懂

下乡、进厂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

撞荡多年又以为什么都懂

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

《史说株洲的前世今生》说是史说株洲,其实是九畹书院近十年来开办民间读书会、开坛讲学,被读者称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术论坛辑集。

株洲的历史文化渊源厚重,但主体内涵、基本要旨、核心价值、当代启迪,如何梳理,如何概括,如何揭示,如何分析,如何评价?建市六十多年来,众说纷纭,人言言殊,各持己见,莫衷一是。而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积极面对这样的状态,同时又致力于超越这样的状态。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晋·葛洪《抱朴子·务正》)在作者的笔下,株洲前世与今生两张皮的隔阕,被巧妙消融;古代和今天时空上的距离,被阐明化解。书中十二论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将继续蒐集出版的“讲坛文丛”,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这本书的基点与逻辑,书的特征显示,一则家国情怀;二则责任担当。简言其价值体现,一个“论”,一个“新”。

“论”,是本书能够行世的逻辑前提,其主旨是要做到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从理论或史实提炼的层面,来证明《史说株洲的前世今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写作与演讲,从而恰恰提供了自我抒情的空间,获得了某种近似历史本真的东西;成为“读书论道,陶冶德艺修持;吟诗作画,尽呈家国情怀”的奥秘之所在。继而证实株洲文化经历了楚文化的兴衰、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演变、宋代理学与湖湘文化的兴起、明清江西耕读文化的进入带来变化的集中体现、精彩呈示、绝妙印证。“言必有补于世,不为无用之赘言;论必合符道,不为无定之荒论。”有了“论”,就有了天地间的生香活意,也有了古今共通的心境。正如何辉宇所赋:“医,世之至善者也。亘古以往,民之繁衍生息,须臾不可缺者,医也。其求之者众,敬之者切,赖之者恒,孰可比欤?”

而“新”,则是表明,这些论断,洋溢着本书众多作者的睿智,其无处不在的别开生面、剑走偏锋的创新精神,深层次地呈示作者源于史说,又高于史说的当代思想叩问,展现作者能够道出人人心头或有,却人人笔下皆无的真知灼见,致力于自己的诠释,是实现了新义迭出,乃见异彩纷呈的讲座初衷,是达到了一卷在手,尽得风流的理想境界。佘意明在讲座中感叹:现在我们经常谈论湖湘文化,其实湖湘文化发光的是乱世时代。在株洲历史上江浙文化对株洲影响很大。以中车株洲所为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远赴湖南,来到当时的铁道部株洲所,他们中最多的是江浙一带的。这些江浙人带来了贫贱不能移的崇文精神和富有创造力的经商精神,与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经久传承,造就了中车株洲所不断前行的内生力。

熊希龄1906年从日本引进装饰色料,同时组织力量自行研究试制,制成草青、海碧、艳黑、赫色和玛瑙等五种高火性色料,以及探索“墨线烧成变白线”的彩绘技术,成为醴陵釉下五彩彩绘独有的神秘技术,改革创兴醴陵瓷业的成功,给株洲今天的发展带来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把握好时代发展机遇,因地制宜,打造优势产业。当前,湖南和株洲的发展就面临着两大机遇。其一为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其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周秋光语)。

史说株洲的前世今生“从一代学人文字里揭橥历史的隐秘吊诡,在波涛骇浪的史迹中理解文人们的深沉喟叹”,关乎湖湘文化,特别是株洲的绽放、萌发、成长。三年疫情,我们卸下了冬天的沉重,进入了春天的艳阳,站在智者的思想高坡,眺望当下,鼓舞着,盼望着,开启株洲发展新的篇章。

三江抱云楼主 莫鹤群谨识。

关键词:

上一篇:神经酰胺的功效与作用?_神经酰胺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最后一页